全部产品分类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正文

体育产业发展需反哺薄弱的体育基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7-18  浏览次数:851
核心提示:对于中国来讲,体育产业发展的大方向确凿无疑,但在具体路径上,需要仔细考量,引导市场将体育发展和体育产业的发展相融合,在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反哺薄弱的体育基础。

  7月13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发布《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这是继国务院“46号文”、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及全民健身计划后,国家层面出台的又一重要文件,助推中国体育产业的改革与发展。

  纵观林林总总的政策文件,多从宏观角度、高屋建瓴地对中国体育产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要求,可谓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但在执行层面上,抽象的政策文本如何一步步落实,有赖于政府和资本对政策的解读和执行。

  观察“46号文”(2014年)推出以来的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热潮主要集中在购买赛事IP、投资俱乐部以及形形色色的“互联网+体育”上。这样的操作思路有一定道理,但始终差强人意。

  不妨问“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增强全民体质,是否有利于培养大众对于体育运动的参与,是否有利于提高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水平?平心而论,“46号文”以来业界的主流做法,在这“三个有利于”上,多多少少有些勉强。

  就拿中国资本在全球“买买买”来讲,截至目前,曼城、马德里竞技、国际米兰等知名俱乐部皆收入囊中,但这更多是为英国、西班牙及意大利的足球产业做贡献,一时半会儿还看不出将对国内体育产业产生多么直接的影响。

  有必要厘清楚两个概念,体育发展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二者并非完全一致。一国体育发展水平如何,多由大赛成绩来刻画。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共获得38金27银23铜,在205个参赛国家及地区中排名第二。在举国体制之下,中国体育发展水平的确获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体育产业很强,体育市场十分成熟。

  相反的案例也有,英国的足球产业全球最发达,英超是全球最赚钱的足球联赛,没有之一,下赛季随着新转播合同的生效,英超20强的利润将突破10亿英镑,超过了西甲意甲的总和。但英格兰国足呢?在欧洲杯上,“三喵军团”被冰岛淘汰出局,未能进入八强,一时沦为笑谈。

  对于中国来讲,体育产业发展的大方向确凿无疑,但在具体路径上,需要仔细考量,引导市场将体育发展和体育产业的发展相融合,在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反哺薄弱的体育基础。

  用更通俗的话来讲,便是让更多人亲身参与到运动中来,而不仅仅是坐在场边和屏幕前加油助威。

  从体育产业的角度来看,诚然,动辄吸引百万球迷的观赏性体育更容易引起各方的注意,但如果缺失了亲身参与的这一环,缺少对于参与性体育的投入,要想通过体育产业的发展带动一国体育水平和全民身体素质的提升,其实也不大现实。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认同并奉行这一理念,尤其是那些身处一线、背负着业绩压力的从业人员。在一次与国内一线俱乐部一把手的酒局上,酒酣脸热时,谈及俱乐部的发展,这位一把手表示,为了快速提升球队成绩(核心KPI),他宁可花上千万引进海外知名球员(事实上,这也是当前中超俱乐部普遍在做的),而非做实球队梯队和社区足球,让更多基层民众和适龄球员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

  这样做的确符合市场逻辑,更好的竞赛成绩是吸引球迷、开展商业化运营的保障,俱乐部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招揽外援,而非投入到周期更长、更为不确定的青训和社区足球建设当中,也是无可厚非。

  但如果市场都这么想、这么做,随之而来的便是本土球员锻炼机会的减少,以及一国体育发展和体育产业发展的脱钩。

  仍以英国为例,2015年,英超球员中本土球员只有35%,而德甲和西甲则分别是60%和59%;上赛季的欧冠比赛中,亮相的英格兰球员只有23人,西班牙则有78人,德国55人,连不在欧洲的巴西都有51人。

  在选材库如此狭窄的情况下,英格兰国足大赛成绩不佳也就不难理解了。某种程度上,这种脱钩也可视为一种市场失灵,“三喵军团”在欧洲杯上折戟沉沙,值得国内体育产业各方讨论和深思。

  在市场失灵面前,政府以某种形式介入,修正市场主体的激励机制,当属改革的应有之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样适用于体育领域的改革。

  在此,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何市场会对赛事IP、海外俱乐部及知名运动员趋之若鹜,而不愿意将同等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更为扎实和亟需的青训当中?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现有机制下,对青训的投入从经济账上看并不划算。

  以北京市场为例,据了解,一堂足球课的市价差不多60元/人,不同机构或有上下浮动,按照18个人一个班计算,一堂课的收入差不多1080元,扣除场租和教练费用后,基本留不下多少利润。

  如果算上宣传推广等费用,北京市场上的足球学校能够在财务上打平,就算很不错了。从一般青训俱乐部的收入结构看,除了训练费,最重要的便是运动员经纪。在训练了一段时期后,青训俱乐部可以与有职业前景的学员签约,并输送到职业队及其梯队里去,收取一定的费用。

  但遗憾的是,当前国内市场还很难支撑得起这样的运作方式,青训球员的市场行情基本上在20万元上下,对于青训俱乐部来讲,几乎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种种这般因素,使得国内青训机构基本步履维艰,拼命压缩成本,而这最终对训练质量形成冲击,使得整个青训行业陷入到“竞次”的恶性循环中,市场自然不愿投入。

  归根结底,青训具有很强的外部性,青训的商业价值更多体现在培训出来的运动员身上,最终被职业俱乐部及职业联赛摘了果子。

  从经济学原理出发,面对此种情况,需要设计一定的体制机制,让包括职业俱乐部和职业联赛在内的市场反哺青训,改善青训俱乐部的生存状况,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青训、进而一国体育根基的质量。

  具体而言,以下机制设计可供参考,在市场上也不乏先例,可以成为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

  政府购买服务

  由财政拨款,支持学校向市场化青训机构采购训练及赛事服务,将体育和教育充分融合。同时,支持体育管理部门设立体育产业引导基金,对区域内的青训机构,按照训练的生源数量进行一定补贴。此项补贴可纳入全民健身的支出范畴;

  推出中国版的《博斯曼法案》,保障青训俱乐部权益

  1990年,欧盟法院出台《博斯曼法案》,规范球员交易市场,其中明确规定,16岁以下球员只能一年一签,并且可以自由转会到其他俱乐部,新俱乐部则需支付给原俱乐部一笔赔偿金,以鼓励青训培养。

  由此,青训的外部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偿,同时也对青训机构提高训练质量形成了正向的激励;

  产业发展反哺青训

  青训是整个体育产业发展的根基,产业的发展需要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青训,比如从体彩公益金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支持青训发展。

  此外,中国资本对海外体育产业的收购,也可从其交易价款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成立这个项目的青少年发展基金,鼓励国内相关领域的青训;

  加大对青训教练市场的投入

  目前,中国足协的教练培训体系分为A、B、C、D和城市级别五级,各个级别均处于严重的产能不足状态。以北京为例,D级培训班一年只有10期,只能满足不到300名教练的需求,亚足联和中国足协合办的C级更是只有两期,最多培养50名教练。

  高水平教练资源的不足制约了中国基层足球和青训水平的提升,需要加大相关领域的投入,并与更多国际权威认证体系(如欧足联教练证书)衔接,提高青训教练的水平。

  刚刚发布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各类运动项目的培训市场,培育一批专业体育培训机构。鼓励和引导各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创办一批高水平的国际体育学校。

  鼓励学校与专业体育培训机构合作,加强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的培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健身活动。加强不同运动项目培训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高体育培训市场的专业化水平”。

  有理由相信,在政策鼓励、市场参与以及诸多供给侧改革落地的情况下,中国的青训市场将一改旧观,对方兴未艾的体育产业形成坚实的支撑,为中国体育发展输送更多高质量的本土人才,做到体育产业和体育发展的真正融合。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训强,则体育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