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产品分类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正文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体现新时期的体育价值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7-07  来源:世界体育用品博览  浏览次数:1052
核心提示:作为“十三五”时期群众体育的行动指南,《计划》首次提出使全民健身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

623日,《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正式公布,就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体育改革、发展群众体育、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部署。

《计划》明确,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充分发挥,与各项社会事业互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

《计划》提出了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包括弘扬体育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供给;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激发全民健身活力;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健身;发挥全民健身多元功能,形成服务大局、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拓展国际大众体育交流,引领全民健身开放发展;强化全民健身发展重点,着力做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和重点人群、项目发展等。《计划》还围绕目标任务的完成,从体制机制创新、加大资金投入、评价激励方式、科技创新引领、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一系列具体目标的提出,给未来5年全民健身发展勾画了清晰图景,其中的新提法、新亮点值得我们关注。

 

加强场地设施建设和监管

《计划》提出,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

在上一个周期的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46平方米。加上健身场地设施2014年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贡献0.08平方米,以及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设的转移支付投入,至2015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至少达到1.57平方米,超额完成“全国各类体育场地达到120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的目标。

《计划》提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的目标,对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刘国永表示,为全民健身提供场地保障是《计划》着力解决的全民健身难题之一,“这次《计划》的一大亮点是场地这一章节,笔墨最多,写得最全。”

刘国永认为,《计划》从三个层面提出破解方法:首先是增量方面,把更多土地资源用到体育锻炼、全民健身上;第二是盘活存量,将一些利用率不高的大型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馆、废旧场馆设施改造成全民健身的场地设施;第三是通过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增加体育场地设施。

刘国永提到,各地在城市改造、拆迁、新建扩建过程中,是否贯彻落实《计划》要求,或者说落实得够不够,会通过住建部门进行督导,也要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另外,《计划》还拓宽了场地设施的思路和渠道,提出建设更多的户外健身步道、骑行步道等,把体育和园林、旅游结合起来,多方共同破解场地难题。

刘国永坦言,对场地设施的监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过去这方面的问题,或者是法规、政策、标准没有或者不健全,或者是有了却监管和落实不够,像这次‘毒跑道’的问题就是因为监管不够。所以这个计划发布之后,我们会有更具体可行的方案来监管落实。”

 

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首次对接

“健康中国”的提法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计划》中首次提出,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机遇挑战,需要更加准确把握新时期全民健身发展内涵的深刻变化,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使其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健康中国”一词,和“健康中国2030”等总体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成为了发挥全民健身多功能,形成服务大局、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目标。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李颖川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计划》将全民健身定位于“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意味着在“十三五”国家发展总体布局中,“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首次对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前不久发布的‘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从医、卫、体、食、药等8个方面对推进健康中国提出要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位列其中。”

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刘鹏举例说:在运动健身中多投入1块钱,就可以在医疗中减少7-8元的投入。另外,2007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是28.2%2014年数据上升到了33.9%。这离不开全民健身的科学指导。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四位一体,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全民健身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还将对社会和谐、培养健康心态、养成公平诚信和规则意识等有提升作用。”刘国永表示,“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全面对接,才有健康的个体、健康的家庭、健康的国家和民族。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面小康”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以往,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医疗、轻运动”的观念,甚至认为“健康中国”就是“医疗中国”。“在吃得越来越好、‘宅’得越来越深的当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居高不下,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容易引发亚健康和心理疾病,持续的锻炼不仅能改善身体的内平衡,而且能调情绪、减压力、强意志。”

 

体现新时期的体育价值观

刘国永提出,和以往比较,对全民健身的理解、认识、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我们的认识就是增强体质、强身健体,现在的认识已经超越了过去对体育的认识,现在不光是要健身,还要健心。上个周期我们把全民健身更多理解和定位在体育系统、体育行为,这个周期更多地理解为社会范畴,那么它推动的方式也要通过融合发展,是体育和医疗、卫生、旅游、教育、文化的融合发展。”

在《计划》提出的7个方面主要任务中,“弘扬体育文化”、“发挥全民健身多元功能”、“拓展国际大众体育交流”、“着力做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和重点人群、项目发展”等内容,无一不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为全民健身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供给,提倡新时期的体育发展观念,为国民提供体育、美育、身心健康的综合发展观念。

李颖川对媒体表示,全民健身要实现内涵式发展,“一是保基本,继续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二是补短板,结合扶贫攻坚对老少边穷地区加大服务供给,增加获得感;三是满足百姓多元健身需求,体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全面性。”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计划》建立在对‘十二五’全民健身计划全面评估的基础上,一条条有针对性提出,很多提法和措施都源自基层百姓的需求和建议。从国家体育总局层面,要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2016年预计出台19个文件。”刘国永说。

作为“十三五”时期群众体育的行动指南,《计划》首次提出使全民健身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刘国永说:“希望全民健身成为文化的、精神层面的名片走出去,展示体育强国的力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