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京交会北京主题日当天,阿里体育宣布与鸟巢、水立方达成战略合作,体育大生意记者当天上午专访了水立方总经理杨奇勇,聊了聊水立方2008奥运后的运营难题、此次战略升级的始末和今后水立方为迎接冬奥会如何做到“冰水共存”。
进入水立方之前,杨奇勇在北京城建做工程建设工作,2004年进入水立方至今,从工程部经理到公司副总经理再到总经理,从场地工程建设到奥运赛时保障再到赛后场馆运营,12年来他与水立方一同成长。在刚刚过去的京交会上,搭建侨商跨境贸易平台、正式启动“上善·再聚水立方”全球捐资人寻找活动、与阿里体育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等一系列举措,宣告了水立方战略转型的开始。其实相对于“转型”, 杨奇勇认为称之为“升级”更为恰当。
记者:能跟我们介绍一下2008年奥运后水立方的运营情况么?
杨奇勇:水立方从2008年10月开始运营,到现在已经8年了,中间经历了一次升级改造,也是按照场馆建设时的部署,完善了后台服务和设备设施、新建了水立方嬉水乐园,经过这次改造又运营了6年。
▼2008奥运后场馆升级改造新建的水立方嬉水乐园
目前整个场馆的运营处于一个比较稳定、饱满的状态,空间上,在举办大型活动、体育赛事方面,水立方的大中小厅都比较活跃。时间上的转换也比较频繁,从业态上看,经历了从奥运后旅游参观的高潮,然后高潮回落,现阶段基本上是旅游参观、大型商业活动、赛事、群众健身、衍生品开发、房屋出租(有些合作伙伴会在水立方中开展配套服务)。
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化运营,没有靠一个特别单一的业务来支撑,而是几个方向共同支持,目前收入能覆盖掉涵盖人力、能源、维修、市场推广、税务等等在内的成本,从运营结果上看还是不错的,在同类大型游泳馆、或者说是大型体育馆里能达到这样成果的是非常少的。
▼2012年水立方举办的以伦敦奥运会为主题的英伦风情街活动
记者:出于怎样的考量才有了水立方的这次战略转型?
杨奇勇:实际上是一个升级,首先场馆在奥运后运营中也会出现一些大的事件,这些大型事件导致场馆总是会有一些大的运营的波动,比如我们的二期升级改造要有一些投入,2014年APEC会议的晚宴也有较大投入,之后在2022年还会迎来冬奥会。在间隔不长的时间里就迎来两届奥运会,水立方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有这些大的机遇来帮助提升。
在这些大机遇的基础上,我们再扩大它的社会影响,以期拓展更多业务。所以我们更倾向于称之为“升级”,而不是彻底的“转型”。基本的业态没有大的改变,但是通过经营策略上的变化或者是对外形象上的变化,借助于这些大的机遇来获得一个增量,这就促成了水立方的升级。
记者:为什么选择与阿里体育合作?
杨奇勇:阿里未来要斥资做一个大的体育平台,这个平台按照我的理解会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的一个多场馆的平台,计划是上万个场馆,虽然达成这一目标会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有能力把全国大中型场馆连接起来,无论对群众、还是对场馆业务来说都非常有益处,当然这一动作首先会有非常大的投入(详见体育大生意报道“重磅!阿里体育战略合作鸟巢水立方,将投入100亿做城市体育服务商”)。虽然现在各种连接用户端和产品提供端的体育消费应用软件非常多,但是阿里会超出他们一截,这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再有,阿里打造的这个体育平台是基于淘宝平台的入口,淘宝是相当活跃的一个平台,如果我们通过与阿里合作适当引入业务,会获得一个巨大的用户流量,这是很难抵挡的诱惑。我们也会有意识地把自己大众游泳健身、票务等业务往阿里平台上引导,相信会带来相当大的增量。
另外,水立方在运营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比如在群众游泳、配套培训教育方面有优势,这也是我们可以为阿里提供的,可以影响这一平台的打造。今后如果水立方在这个平台的业务模式非常顺利,也会为我们未来拓展场馆提供便利。这些都吸引我们与阿里合作。不过我们与阿里的合作不是垄断的,是取长补短的,在目前我们看到的合作中是前景最大的。
▼6月1日京交会北京主题日上,阿里体育与鸟巢、水立方分别签约结成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左至右:阿里体育场馆事业部副总裁韩立锋、国家体育场总经理武晓南、水立方总经理杨奇勇
记者:如何应用体育大数据?
杨奇勇:数据方面,水立方也有群众业务方面的数据统计,不过这个数据比较小,每年和体育相关的流量才70-80万人次,这个数据仅仅够分析自己场馆的业态组成,很难去抓住整个市场上的机会。阿里大平台将会拥有非常多的场馆,相应用户数据流量非常大,对我们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对我们生成新的运营策略方面也是有帮助的。
记者:水立方在产业方面较于鸟巢有哪些优势或特点?
杨奇勇:水立方在商务领域有独特优势,和华人华侨联系非常紧密(编者注:水立方是唯一一座由全球范围107个国家和地区35万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捐资而建的奥运场馆),我们最近为侨商服务、帮助侨商进行跨境电商方面有一些策划,刚起步,今后这方面肯定也会和阿里有一些合作。水立方愿意帮助海外侨民在国内发展,比如说侨商的优质产品不是那么方便或容易被国内大众接受,水立方和侨民身份为这一品牌背书是不是会对他的生意有所帮助。
▼在水立方举办的京交会侨商北京洽谈会
我们也做了一些论坛,准备常年做一个侨商跨境电商的论坛,论坛上不会是政策宣讲等内容,会整合通关、税收、库存仓储、物流等资源来共同参与,帮助侨商完成在国内的业务对接。水立方提供这样一个交流对接平台,并为优秀的产品背书、提供品质保证。我们想从这一领域做商务,也是发挥自己优势。过去水立方在旅游纪念品、品牌衍生品方面也有大量尝试,过去是旅游纪念品居多的,现在变成日常快消品。
记者:同样作为奥运主场馆,鸟巢也有很多产业方面的动作,比如创业孵化器和基金,对这些布局您怎么看?
杨奇勇:我们在产业平台营造上也有动作,现在尚未完全成型,场地在装修,我们希望做一个与冬奥相关产业的聚集空间。鸟巢文化中心有一个非常成熟的模式,是我们要借鉴的。
▼杨奇勇接受体育大生意专访
新的冬奥周期,我们希望在2022年冬奥会来临前就把冰雪产业这块落地、定型下来,再迎接奥运这个爆发点,在冬奥前就具备冬季项目的运营能力。实际上冬季项目历史上运营成功的也很少,基本上大家都赔钱。但我们希望通过比较周密准备,运用政府和企业投资,利用奥运这个契机能把冰雪产业推起来。
冰雪产业是水立方必须做的,但是要做就必须不能赔钱,这是我们必须下大力气筹备的。这与前面说的都有关系,包括我们正在建的体育产业交流空间,这里肯定会活跃一部分冰雪项目,包括我们在侨务方面,如果有北美、北欧等地的冰雪类侨商,都会冬季项目运营有帮助。
记者:来水立方后您首先做的是一些场馆建设方面的工作,才进入到管理领域,这个过程经历了什么挑战?
杨奇勇:经过了2008年奥运会的服务保障,我们对水立方的运作、功能有了一定的领悟,在当时的状态下我们这一批人是最了解水立方的,所以领导就安排我们来运营。水立方和其他体育场馆不同,运营水立方本质上还是从地标性建筑这个角度出发的,而对水立方这个地标性建筑的品牌影响力的把握,恰恰是对水立方有感情的人更易于发挥的。
▼12年来,杨奇勇见证了水立方的成长
这个过程中障碍倒是没有太多,比较难的是变化,市场变化相当大,我们统计过相关数据,旅游参观的收入占比从90%多降到20%多,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要不停开发新的业务去填充,不像旅游参观的策划成本是很低的,只要安排好游客就可以了,但开发新业务要不断去策划、去尝试,有时甚至会失败,这个过程是比较困难的。
记者:10多年来您一步步看着水立方成长,怎么看成功经验?
杨奇勇:水立方这个建筑的特殊性影响了我们10多年。实际上在大型场馆的建设方面国内外有很多探讨,大家都不太倾向于做这种特大规模的场馆,而倾向于做可拆卸、可移动、甚至可转换的场馆。实际上,在冬奥会的冰雪转换之间就会采用可转换的比较轻省、节约的模式,但是大型场馆的地标属性是不能完全替代的,我个人认为不论哪个城市都需要一个地标性的体育馆,从建造者这个领域来看,一定是需要一个形象上引人注目、并且能发挥宏大功能的一个开放、热闹的场馆,首先这个方向是对的。
但是慢慢的大家都开始做可拆卸的低成本场馆,像水立方在冰水转换上就采用了转换方式,成本相当低。另外在游泳方面我们也在研究可拆卸、可转换的泳池,这样我们在未来拓展时不需要去承包一个5000平米的大厂房或者说一个县城的游泳馆,只需要一块公共空间内的空地就可以制作一个可拆卸的泳池,生意在泳池就在,生意不在就可以挪地方,这个是目前大家接受程度比较高的一个理念。
▼越来越多的室外可拆卸冰场
另外像冰场,可拆卸的比不可拆卸的多很多,当然冰场也是要讲究冰的稳定性等品质的,如果是永久性冰场稳定性这方面肯定会省事很多,但是可拆卸冰场的市场一定比固定大型冰场灵活得多也大得多,除了冰场以外甚至冰上场馆也是可拆卸、可移动的,可以低成本实现。
比如一个气膜加上一个冰场2000-3000万元就可以了,如果盖一个2亿元的固定场馆和这个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国外有一个叫做cool venue的品牌,完全是模块化的产品,全部组装好,整个团队全部行动2个月内就可以呈现一个高级场馆,这个场馆是可移动的,如果不需要了可以拆卸运走到别的地方再搭建起来,这种场馆比较适用于不是固有土地产权的3-10年这样一个使用周期的土地。
国外他们管这个叫money maker,只要有一块地,搭建一个可拆卸的馆,就可以赚钱,国外这个产业也很成熟,消费也很成熟,投资和消费的计算模式也很成熟,这确实是国内今后做场馆建设时需要好好思考的。
记者:可是国内人多的地方土地少?
杨奇勇:没错,国内人多的地方土地少,人少的地方土地多。但是国内也有一个现象,大量公共空间在互联网冲击下面临转型,甚至包括万达的若干个城市中心,现在去商场买东西的人越来越少,这些线下空间腾出来后就是群众健身、消费、娱乐场地,这些可拆卸的设施就有了发挥空间。家长陪孩子的时候也可以到一旁打球、滑冰甚至游泳,机会还是有的。
记者:水立方将为2022年冬奥会做哪些准备?
杨奇勇:首先我们会完成冰场建设,这是核心任务,必须把奥运冰场和冰上空间环境做好。水立方空间特别大,冰场也特殊,冰场是在一个泳池上搭的,难度相当大。
其次,我们要在南广场做一个群众溜冰场,在奥运前竣工开业,为3亿人上冰雪做一份贡献,让大家在奥运前能够认识冰上运动,包括我们新场馆里会有冰壶道。
第三,冰上赛事等商业运营会提前布局。我们必须要把这几件事想清楚,包括未来滑冰俱乐部跟谁合作、怎么合作、还有什么可拓展的,包括比赛大厅主场在具备冰上功能后要用来做什么,让群众天天过来消费是很难的,这样成本太高,这个冰场更适合比赛,那么做什么比赛、商业活动,我们都会提前策划好。
记者:会运营一些像鸟巢沸雪那样的大型商业赛事么?
杨奇勇:对,类似赛事一定需要,但是实际上这届奥运会后就新生了若干个冰场,未来赛事资源会非常紧张,需要去争取甚至自己创造赛事。
▼游泳和滑冰都会占水立方很大的业务比重
记者:那么今后水立方会变成一个冰水运动长期共存的场馆么?
杨奇勇:对,以后游泳和滑冰都会占很大比重,当然这需要长时间准备和测试。
记者:怎么看体育产业的爆发?
杨奇勇:体育产业在46号文件和冬奥会的拉动下看到了成长的苗头。举几个例子,目前在冰雪产业俱乐部非常活跃,都在和场馆谈判、和政府沟通,都有大力发展的计划。另外在水立方,像婴幼儿游泳、群众健身娱乐的项目,包括我们游泳项目都在快速增长,整个结构也在调整,像培训这样较高消费的比例在上升,散客比例下降,整个体育产业确实是在上升。
体育产业有很多新兴企业,出现了大量信息对接平台,实际上我们和阿里的合作就想可以躲开这些独立因素,这种线上信息对接平台很难保证质量,是我们非常担心的。我们的两个主要业务冰雪和游泳都是高危的,我们在做这种线上资源对接的时候应该对它的品质有所考察,包括对线下服务提供商的提供能力、售后反馈效果有一个约束。
如果是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可以做一个全市通,所有教练和场馆都在线上、所有消费者在下一层等着开一个大市场,投资也不大,拓展成本也很低。但是如果做游泳和滑冰两个项目是非常麻烦的,首先不是人人都会的运动,如果在培训过程中品质不好会导致客人投诉,更重要的是如果线下没有安全监督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必须要重视品质。
▼杨奇勇认为体育是以产品为核心的领域,不是仅凭借互联网就能驱动的
另外,教育系统应该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再给一点政策支持。前不久我去清华附小参加了家长体验活动,清华附小还是体育较为出色的学校,每天一节课,每节课45分钟,但是孩子锻炼时间还是不够,对体育的理解几乎没有。小学五年级正是运动的好时候,可是却有很多肥胖的孩子,很多孩子基本上不运动,体会不到运动的乐趣。我觉得主要还是在时间上进行引导,让学校里的孩子知道体育的重要性,在课外时间就会出来运动,家长也会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