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日前福州体博会的场馆发展论坛,还是常年在各地举办的场馆运营沙龙上,大型体育场馆挖潜、改造,一直都是业内关注、探讨的话题。
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现有大型体育场馆不少于6000座,当初这些场馆多是为专业比赛而设计,功能相对单一。未来进行合理改造,就成为扩展其使用范围,盘活场馆资源的重要手段。
一升:改造成体育文化娱乐中心
多年专注于体育场馆改造的中智华体(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文海认为,对于拥有专业球队入驻且拥有“城市地标”属性的大型体育场馆,可以通过对照明、大屏、扩声、WIFI等系统的改造,将场馆功能“升上去”,使其成为城市的体育文化娱乐中心。
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华熙国际文化体育公司总经理国今娇,“经过几年的改造,目前,五棵松场馆群每年承接的各类比赛演出活动超过300场,这在国际上都是相当可观的数字。曾经北京还有首都体育馆、工人体育馆等同类场馆,但是现在五棵松已经一枝独秀,良好的体育氛围和优质的声光电智能系统,让五棵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各种活动的首选之地,也成为很多文化地标类场馆改造的范本。”国今娇认为,目前文化体育消费的主力军已经是互联网一代,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网络服务和创新体验,对优化大型体育场馆服务,提高增值消费非常重要。
一降:改造成百姓全民健身中心
“‘降下来’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在多年一味追求名片,建设第一的背景下,现在许多城市出现了不少闲置的大型体育场馆,每年承办的赛事、演出资源有限,走出困境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当地经济条件和社会需要,将场馆改造成全民健身的中心,兼顾业余比赛和演出功能,为更多民众及社会团体提供便利。”徐文海这样认为。
降下来比升上去更困难,在已有的物理空间内删减设备不是一件容易事,除非在场馆建设前期或初期就有了未来规划和定位。
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奇勇告诉本报记者:“奥运前期水立方就开始关注赛后改造和运营。赛后水立方通过拆除1.1万个临时看台坐椅及重新利用奥运配套服务区域,将整个场馆重新划分为比赛大厅、热身池、嬉水乐园、水滴剧场、水立方探秘馆等多个区域,运营面积比之前增加了2.8万平方米。通过后期改造增加的面积,为水立方带来占总体收益25%的收入。目前,水立方已连年实现场馆盈亏平衡。”
劳斯伯格建筑科技的创始人陈奕滨认为:“目前存量的大型体育场馆很多是在市区较好区域,周边居民多,全民健身需求大。通常情况下,大型体育场馆已无更多的建筑指标,如果改造困难的话,不妨考虑利用场馆周边空地空间搭建经济实用的拆装式或装配式体育场馆,增添大型场馆服务全民健身功能,新建场馆还可采用PPP或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的模式,实现多方共同发展,逐步实现盈利的目标。”
应以更宽视野看场馆改造
场馆改造需要新思路,徐文海就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例如将游泳跳水馆改为跳水演出馆。这种思路适合跳水强省,同时可以引进有优质特色水上演出资源的城市。
“从十运会开始,国内兴建了不少游泳跳水馆,而跳水池的应用一直是个大问题。由于跳水池深度较深不适合开放,导致跳水池往往成了游泳馆里的荒池。另外,因为游泳和跳水需要兼顾,场馆高度及能耗都相应增加,这也使得造价走高。”徐文海认为,完全可以将游泳跳水馆改为跳水馆,增大观众容量,三面看台设计,举办跳水比赛的同时,在跳水馆中植入水文化演出,像云南映象、九寨沟藏迷、拉萨文成公主一样打造城市的旅游名片。如果要承办游泳赛事,则可以在体育馆中临时搭建,近几届的游泳世锦赛都选择在体育场馆中临时搭建泳池。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体育场馆的改造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赛事、演出等内容,通过改造实现服务升级,推动运营良性循环,增加消费,为更多民众、产业提供便利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从事体育改造设计建设的公司,也应该拓宽思路,研究更多可行性,为盘活体育资源献计献策。